“用工荒”倒逼产业化

发布时间: 2013-10-24  文章作者: 访问次数: 1144

每年春节过后的用工荒总是愁煞众多大小企业。而在经济回暖、结构转型、产业转移等大趋势下,今年的用工荒背后似乎蕴含了更多内涵。与此同时,农民工争夺战蓝领工资超白领农民工薪水超过大学生等新闻,也备受关注,成为当下热点。

 事实上,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长期保持了数亿劳动力的需求,受劳资成本因素影响十分显著,而住宅产业链上的诸多领域,皆是如此

越来越严峻的用工荒与持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将给行业带来什么冲击?在这个表象之下,又孕育了何种趋势呢?

本期,我们邀请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技术与产品处处长叶明、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董事长刘文清,作为对话嘉宾。透过用工荒,他们看到了什么?

  付灿华:用工荒是春节过后不少企业不得不面临的窘境。住宅建设领域的情况如何?作为住宅产业化相关部门和产业链丰富的集团化企业,对劳动力成本与供需问题,你们各自有何感受?

  叶明:用工荒并不是新鲜词汇,但确实,今年春节后的农民工争夺战似乎比往年更激烈,不管是涉及到的行业,还是地域范围,都呈现出扩大化趋势。供需决定价格,未来劳动力用工成本一定是继续上涨的。

  事实上,这个趋势已经显而易见。在过去几年间,不管是建筑工地,还是产业链相关行业,农民工工资上涨十分惊人。许多企业负责人告诉我,许多农民工月工资都达到了40005000元,经验丰富、有特别技能的工人工资甚至在万元以上。即便如此,现在建筑工地35岁以下的工人也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一点,直接面临现场管理的建筑企业,感受应该更为深刻。

  刘文清:建筑施工现场工人总体还是比较紧缺,尤其是专业技术工种缺口更大。现在一个没什么特别技能的普通小工每小时工资可达到10元至14元,而有经验的脚手架工人、钢筋工1个月至少能挣7000元以上,一个专业技术较好的电焊工月工资甚至可以突破万元,超过了许多白领的收入。而在沿海地区,即便万元高薪也不一定能请得到好工人,如一名技术较好的室内精装修技工,即便每月1.2万元也未必找得到。

  付灿华:看来形势很严峻。有没有分析过现象背后的原因?

  叶明:这首先和宏观经济背景、劳动力资源分配、产业结构等因素分不开,劳动力需求旺盛、成本上涨也是各行各业普遍面临的现状。但是,具体到住宅建设领域,还有几个特殊原因。

  近期,我看到一则新闻,在国外某网站评选的“2011年全球十大最差工作中,建筑工人当选最差,与建筑业相关的钢架工人、屋顶工、焊工、油漆工等也名列其中,占据最差榜单的半壁江山。事实上,恶劣的工作环境、强大的体力要求、不明确的就业前景、较低的工资水平,都导致了建筑业对工人吸引力的持续下降。

  具体而言,一是,我国传统建筑工地多为露天作业,现场脏乱差、冬天冷夏天热,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十分恶劣,再加上建筑工人长期社会地位不高,就使很多人不愿意加入。尤其是8090后的农民工二代,大多都有获得教育的机会,宁愿去富士康等各类工厂,也不愿意去建筑工地。二是,与此同时,瓦工、木工、油漆工等传统建设行业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少,自然水涨船高。三是,尽管近几年工人工资得到了提高,但劳动力成本仍然过于低廉,工人的真实收入并不高,加之建筑行业的长期管理不力,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克扣工程款等现象十分普遍,也影响了行业信誉度。

付灿华:不少人士普遍认为,用工荒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也有人断言:当建筑工地都招不到工人的时候,住宅产业化的春天就来了。你们如何理解转型之说?在用工荒之下,你们是否看到了住宅产业化的春天

  叶明:透过用工荒和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我首先感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得到了尊重与体现,其次我认为,这种现状将最终导致住宅建筑方式的重大变革。

  在人口红利之下,我国劳动力过于廉价,导致住宅建设长期依靠工人手工作业,缺乏向工业化、机械化进步的动因。由此形成的住宅生产模式也是我国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沉疴难治、各相关环节各自为战、行业整体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现在的趋势表明,劳动力的价格只会不断上涨,在整体建设成本中的占比将越来越大。

  如果将传统住宅建设方式与产业化建设方式比作两条直线,二者将呈现剪刀状。在目前住宅产业化被认为因偏高的造价而导致发展瓶颈的情况下,传统建设方式依靠劳动力优势获得了成本优势。但是,当劳动力的廉价优势开始弱化,甚至劳动力成本超过机械化、工业化成本时,现场作业与产业化制造之间的剪刀差将越来越大,我们可以预见,传统住宅建设方式必定向产业化方式转变。

  事实上,国外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大多也是和劳动力成本的高昂分不开的。不管是在战后的日本、德国,还是美国,在面临急剧增加的住宅建设需求与高昂并持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问题时,政府和企业都不得不选择改善劳动工具、改变劳动方式,依靠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来提高效率、完成生产。

  刘文清:虽然我们的实践已经证明,工业化生产可以比传统造房方式降低15%的成本,但成本问题仍然是目前条件下制约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传统作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而工业化的成本随着规模化而不断下降,两相对比,趋势将十分明显。

  付灿华:对此,作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实践企业,有何对策?

  刘文清:正是因为看到了住宅产业化的趋势,我们很早便开始了工业化实践,将大量的露天作业搬到了工厂进行预制。这么一来,一是改善了工人工作环境,二是提高了效率、提高了品质。工业化转变后,农民工变身为经过系统培训的产业工人,不再是一脚泥一脚水的泥瓦匠,而是手握操作杆或控制器的专业工人,从卖劳力卖技术,社会地位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工业化保证了批量生产,并且避免了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干扰,也正因此,在东北地区漫长的歇工期里,我们可以全年无休生产,订单进度、生产效率、造房品质等,都得到了保证。

  在现有自动化生产线的基础上,再过不久,我们从德国引进的机器人也将正式上岗。到时候,一个上万平方米的车间,将只需7名左右的工人进行电脑操作,机器人可以完成画线、模板摆放、混凝土自动布料等多项工作,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更高。

  付灿华:请用一句话总结对用工荒喻示住宅产业化趋势的看法。

  叶明:劳动力的价值得到尊重和体现是必然趋势,摆脱对劳动力的依赖,转向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必然趋势。依靠产业化、工业化,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生产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刘文清:劳动力供需的缺口将导致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涨,这将是2011年住宅产业化大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Copyright©1996-2015 jzsbxy.jsvia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建筑安全与减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苏ICP备11021512号-075 技术支持:信息与网络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889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