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化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发布时间: 2013-10-24  文章作者: 访问次数: 1154

我国住宅建设正在面临着由的深刻转变时期,如何跟上和接近国际住宅建设的步伐,使我国的住宅建设和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飞跃,是当前房地产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集成化指的是用社会化生产,系列化供应,装配化施工的模式进行规模化住宅建设的统称。和以往工业化的提法不同,集成化既包括了结构部件的集成,更注重的是成千上万的住宅部件在家居装修上的集成。集成化是当今住宅建设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工业化住宅的现实主义的表现。实现住宅建设的集成化对发展我国住宅建设,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整体技术进步
  中国住宅产业化的目标首先应以提高住宅质量为核心,提升我国居民的居住生活水平,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以此形成产业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迅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住宅建设的整体技术进步。
  1.开发和引进先进的住宅建筑体系和成套的工程技术
  实现结构施工的大跨、轻型、灵活、精确。要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对传统技术的改造和更新,加大高科技对住宅建设的贡献率。
  2.加速形成与住宅相关的材料、部品和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开发、规模生产和与之配套供应的生产体系,以贯彻模数协调为原则。初步建成住宅产业的集约化生产群体。
  3.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率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在建筑领域内广泛地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部品。加大投入产出的力度,缩短施工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
  4.建立住宅建设质量的保证制度和激励机制
  在认真开展住宅性能评价和住宅等级认定的管理工作同时,打破中央集权式管理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住宅部品分类目录法和住宅部品认证制度,广泛开展住宅评估活动。以此,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保证住宅建设质量,迅速更新发展。
  住宅产业现代化,说到底就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显示。就是用社会化大生产配套供应为主要途径,逐步建立标准化、集成化和符合市场导向的住宅生产体制。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对传统的住宅产业实行改造。
  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住宅行业的整体变革,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水准和住宅技术能力,优势和不足制定本地区住宅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注意产业布局和规模效应,统筹规划、合理布点,全面提高住宅产业,提高居住质量的综合技术水平。

二、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工业化
  工业化一词是发达国家针对传统工业而言的,而集成化则是我国住宅产业化过程中一种社会化生产方式在住宅生产中的体现。集成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只有完好的工业化才能完成整个住宅生产集成化的过程。
  (一)工业化是世界各国住宅建设的必由之路
  发达国家,包括欧洲诸国、日本以及美国等二战后基本上都经历了工业化、标准化的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由生产集团专用住宅体系的发展,转向全社会化、全行业化的通用化住宅部品的发展。取得了彼此协调、互相制约的共同繁荣的生产机制。各种生产环节在标准化的保证中井井有序,并不断淘汰过时的产品和技术,不断自发地更新和发展,使生产能力和产品的质量都有极大的提高,住宅建设纳入了精品发展的轨道。由此可得出结论,住宅工业化是世界各国住宅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必定要依靠标准化,并在住宅建设和各个环节上,全面推行住宅工业化。
  然而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当前住宅建造技术仍处在重度落后的状态,基本生产方式仍然是手工形式的湿作业劳动,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先进国家的1/7,产业化率为15%,增长率仅为美国的1/20。我国既是缺能大国,又是耗能大国,我国的能耗比率为发达国家的3-4倍。而对住宅部品来说,产业化水平差距更大,系列化产品不到20%,不但品种少、质量差,而且同种产品的规格繁多,性能差,普遍达不到现代居住水平的要求,缺乏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住宅产业运行机制,造成各行业的多头引进、开发。缺乏指导性的计划目标、配套性与系列性的程度低,严重的与建筑设计脱节。普遍存在着现场切割、补差、封堵的随意性作业,成品质量低劣。
  (二)标准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标准化的工作在我国住宅建设中强调了约30年。进入市场后,特别是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建筑市场后,标准化的工作被推到了脑后,甚至有人认为市场化了,标准化过时了,这是一种偏见。回想30年的标准化工作,重点放到了结构的构配件中,强调的是标准数列的利用,而缺乏对适应的需求而作的努力。计划经济时期的住宅住户只能去适应住宅,而不是住宅如何能适应住户。住宅建设失去了生命力,标准化失去了吸引力。
  标准化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就是通过标准化的疏导和配合,组织开展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的方式,实现集成化方式建造住宅的目标。通过标准化实现工业化生产,就是意味着效率。就是意味着用最少的资源,最少的时间,实现高效的工作成果。严格的说,缺乏多样化标准化不是真正的标准化;缺乏多样化的住宅建造技术,是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类教训已经数不胜数了。
  (三)实现中国住宅建设的有序化
  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中国住宅建设的有序化,即在标准化基础上的工业化,最终实现社会化生产的通用体系的良性运行机制。为此从现在起,就应当高度重视基础技术的研究和推进标准规范的更新速度,以能保证住宅产业发展的需要。
  1.变革现有标准、规范编制体系和编制思路
  应迅速改变规范标准的编制滞后,使之跟上技术创新速度、适应住宅产业发展、适应市场要求的局面。在标准、规范编制方面应当向国际先进国家看齐,向国际化靠拢。国际上大多国家标准、规范采用散页式的编排方法,就一个问题和一个方面,编制一个标准或规范。因为单页,阐述问题单一,十分容易编制,修改时也不会涉及其他问题。简洁明了,速度快,指导性强,有利于技术更新。
  2 要简化规范、标准的内容
  应缩小控制范围,能由市场控制的应充分放归市场调节。必须控制的条文执法要严、要狠。目前我国标准、规范编制内容紧缩余地十分大。且住宅市场上住宅部品、设备的产品缺口严重,标准编制跟不上需要。这也跟标准过于复杂有关。产品标准只需控制与其他相关连的规格尺寸、安全、卫生的相关指标,其他方面均应由企业标准中自行完成。
  因此建立住宅部品标准应以研究我国住宅部品分类法,编制我国住宅分类产品目录为重点任务,每年按照住宅产品分类目录的要求,收录各种产品的生产指标(规格尺寸、产品性能、检测标准)年年就可达到迅速更改、及时发行的目的。逐步改造我国住宅部品的现状,变无序化生产为系列化、标准化、配套化生产,从而使集成化住宅生产有了社会化的基础。这里的住宅产品分类目录已不是一般目录概念,而是一个统一的、指导全局住宅部品开发和生产的部品标准了。

3 强化模数协调的编制和推广应用工作
  模数协调在房屋建筑中的作用,早已为广大的建筑工作者所认识。但我国对建筑模数的应用长期以来主要局限在房屋建筑的结构构件及配件的预制和安装方面。对大量的普遍应用的住宅部品、材料和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安装,缺乏模数协调应用的指导。国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是50年代在欧洲各国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进入80年代后形成完整的模数协调TC59文件,长久以来未能引起我国的重视以至于与国际脱节达20-30年。应用模数设计网格原理能完好地将各类住宅部品和设备,互相协调地集合在一起,成品具有统一的安装性和互换性。由于我国的住宅部品的现状发展是自流的、无序的,建筑安装生产是手工的、传统的,就造成了生产效率低、资源利用消耗大、住宅质量差等多方面的危害。

三、工业化要求提高住宅部品的整体生产水平
  目前,我国的住宅部品、设备的开发和试制工作缺乏有导向作用的认定机制和激励机制。重复开发,低层次运转现象十分普遍,住宅产品类别少,品种单调,质量差。普遍满足不了现代住宅建设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化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刚刚开始,住宅部品的生产缺乏规格化、系列化和配套化。住宅部品与住宅,部品与部品之间缺乏相应的连接与配合。接口技术是低水平和粗放型,谈不上配套化和工业化生产,基本上仍然是低技术含量的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住宅施工质量合格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2.住宅部品开发和生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至今尚没有建立健全的部品认证制度或部品准入制度。住宅部品缺乏可靠性能和质量的保证。部品市场不规范,次品充斥施工工地。优良部品受到冲击,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新产品开发和营销普遍受阻。
  3.住宅性能评价和认定工作尚处在运作阶段
  一些开发商急功近利,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及对新部品开发的主动引导,而只是满足低标准和低质量,使住房利益得不到保护,人们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
  建立住宅部品的认证制度和开展优良部品评估活动是建立住宅部品质量保证的必要手段。90年代,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和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认同下,中国建立了工业产品认证制度,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了国家级认证体系。建设部的住宅部品认证组建工作一度积极筹备,并着手向国家质监总局中国标志认证委员会提出申请,建立建筑产品及设备的认证工作站。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是,我以为这并不会妨碍我们展开对住宅部品认证工作和优良部品评定工作的开展。因为住宅工程质量涉及到千家万户,没有合格优良的住宅部品,就没有优良的住宅可言。就今天的房地产开发而言,一套优良的住宅部品供应体系要比取得一套优秀住宅的设计更为重要。
  ISO9000系列标准是搞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认证了工厂,但并不决定它的产品必然是合格的。在各行各业中,建筑业是最终需求的产业,对各种产品的质量均拥有否定的权利。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发放使用许可证的形式,贴上许可使用标志,不论何种或哪个部门生产的产品,未经许可的,一律不能用于建筑工程,这是建设行业和主管部门的职责,更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工作。
  搞住宅产品质量的认证,应当以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出面抓组织、规划及规章制度。要建立权威性和专业性。要成立各类专业的专家委员会。专门指定的测试中心,选聘用专职的鉴定、评估专家。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作出鉴定评估意见,有必要建立一个住宅部品的认证中心周密地开展各项工作。
  关于许可证的工作可以先选几种产品进行试点。先抓同人身、财产安全有关联的住宅部品和设备。再抓有污染的、能耗大的、资源浪费的部品。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推开,要根据不同的部品发放不同的许可证。要逐步地把部品推荐制度转化到合格证和许可证的发放制度中来。要制定政策,充分利用市场的机制抑制不合格、低劣的产品和设备,凡使用非许可产品的住宅实行不评奖、不定级的措施。不允许在国家重点项目和示范小区中应用。

四、技术的体系化和成套化是关键
  (一) 全力推行通用体系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的过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因素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是第一位的。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应放在科技与经济的转化方面,运用高新技术来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
  多年来,我国在建设科技上,安排了大量的科研项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科技贡献率只达到26%,而发达国家早已达到60-80%,主要表现为:选题松散,未能始终抓住发展住宅工业化这一永恒主题。积极发展通用体系,以部件为中心组织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关键。未能扶持一批新兴的、各自独立的但又相互依存的工业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
  国际上普遍认为推行通用体系可以实现部品的专业化、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社会化的供应方式,整个行业形成丰富的产品系列,设计人员可以从大量的产品目录中挑选适宜的产品,营建丰富多彩的住宅建筑。使之形成产品是标准化的,住宅是多样化的。推行通用体系可以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流水线的生产,集团化运行机制。大大的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行通用体系有利于实现住宅精品化,各种构造细部合理性得到充分的重视,技术成套得以保证。从而可彻底扭转粗放的生产模式,跑、冒、滴、漏的日常质量弊病现象可得到充分抑制,因此可以说推行通用体系是对建筑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是实现住宅产业上台阶的重要手段。
  (二) 发展专用住宅体系
  住宅工业化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全面推行以某种结构形成或施工工法为特征的专用住宅建筑体系。这是一种以功能目标为主,市场为导向的一种完整的生产体系。主要特征是把规划和设计、生产和施工、销售和管理融汇在一起,用现代的居住理念,高科技的生产手段和集成化系统的管理方式,共同形成的,配套的、整体的工业化体系技术。
  以往,我国推行过多种住宅体系,但大多数只强调结构或施工的特殊性,而忽略了功能的适用性、合理性和多样性,因而在住宅市场的冲击下,失去了再发展的能力,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在单一的部配件条件下,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过分强调工厂化的情况下,又忽视了现场施工的突出优点。这使得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不断地遭遇挫折,引起人们对工业化体系失去信心。
  二次大战以来,住宅专用体系在解决房荒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其目标就是提高效率,快速、经济地供应大量的住宅,运用简单的劳动力替代工艺技师的劳动,保证高科技化。代表性的著名建筑体系有法国的卡修体系,荷兰的SAR和马托拉斯体系,以及丹麦的BPS体系,日本的NPS体系和百年住宅体系等,这些体系为住宅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国际发展住宅产业的经验告诉我们,走工业化住宅体系,扩大体系的适应能力和通用能力,用高科技含量加以保证,是体系的生命所在。住宅专用体系必须突出建筑体系的主导地位。也就是保持住宅的最终产品的功能性、适应性和可变性,保证市场的运营,使体系不断地更新发展和完善提高。
  (三)重点研究配套实用技术
  工程施工中通常要遇到各种的专门化建造技术,诸如:防水技术、排烟通风道技术、轻质隔墙技术等等,营造技术成套化,预示着质量、效率和低成本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住宅体系发展的必备因素,在发展体系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建造技术成套化研究和发展。比如:研究住宅厨房、卫生间整合设计标准化问题。在综合考虑住宅平面布局、面积尺寸、设备配套、管理布置、除油烟排气及装饰装修等多种因素外,使住宅依照档次不同,实现定型化和标准化。并采用社会协作化生产,集装箱式配套,集成化施工。设计人员只要注明采用哪一类厨卫,全部生产组织程序就可以完成,以达到高效的目的。
  总之,随着住宅建设的完善,人居环境质量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推广应用集成化方式已成为了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大趋势。

Copyright©1996-2015 jzsbxy.jsvia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建筑安全与减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苏ICP备11021512号-075 技术支持:信息与网络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889082